A.教育即生長
B.從做中學
C.兒童中心主義
D.學校即社會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感官教育
B.讀、寫、算的練習
C.實際生活練習
D.自我教育
E.作業(yè)
F.工作
A.遵循自然法則,服從內在的引導本能
B.無外在目標,以自我實現為內在目標
C.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性與建構性的工作
D.無須獨立完成,可以團體合作
E.以環(huán)境為媒介來改進自己,形成自己與塑造自己的人格
A.重視早期教育
B.認為兒童心理的發(fā)展具有節(jié)奏性,階段性,規(guī)律性
C.強調生命力的沖動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原動力
D.兒童心理正常發(fā)展必須依靠環(huán)境與教育及時合理的安排
E.將影響兒童的發(fā)展因素(遺傳,環(huán)境,教育)統(tǒng)一起來
A.《蒙臺梭利方法》
B.《教育人類學》
C.《童年的秘密》
D.《新世界的教育》
E.《兒童的發(fā)現》
A.重視感官教育是蒙臺梭利方法的一大特點
B.蒙氏感官教育尤其重觸覺的訓練與盧梭不同
C.她針對人的各種感覺專門設計了各種有獨創(chuàng)性的教具
D.其感官教育主要針對兒童的敏感期而擬定的
![](https://static.ppkao.com/ppmg/img/appqrcode.png)
最新試題
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教育質量逐步得到加強,下列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20世紀50—60年代,日本出現了“應試教育”占統(tǒng)治地位,人們抱怨學校是“考試地獄”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日本進行了一系列“寬松教育”的改革。以下不屬于“寬松教育”改革特點的是()
下列選項中,不屬于20世紀50—6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特征的是()
1931年蘇聯通過的《關于小學和中學的決定》成為國民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其直接指向之前的改革弊端,即()
沒有對美國20世紀60年代課程改革產生影響的思潮是()
下列關于《史密斯-休斯法》與《阿斯蒂埃法》的不同點描述正確的是()
通過設立圖書館、博物館、公民館等和利用學校的設施以及其他適當的方法,來實現教育目的,體現了《教育基本法》對()方面的規(guī)定。
()的出臺,標志著日本教育從此前的“寬松教育”向“扎實學力教育”的轉向,代表了未來日本基礎教育的整體走向。
下列關于德國中等教育發(fā)展的說法錯誤的是()
蘇聯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最為宏觀的特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