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強烈的尊嚴意識 B.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 C.對鬼神抱有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 D.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欒懷子(欒盈)之出,執(zhí)政(范宣子)使欒子之臣勿從,從欒氏者為大戮施。欒氏之臣辛俞行,吏執(zhí)之,獻諸公(晉平公)。公曰:“國有大令,何故犯之?”對曰:“臣順之也,豈敢犯之?執(zhí)政曰‘無從欒氏而從君’,是明令必從君也。臣聞之曰:‘三世事家,君之;再世以下,主之。事君以死,事主以勤。’君之明令也,自臣之祖,以無大援于晉國,世隸于欒氏,于今三世矣,臣故不敢不君。今執(zhí)政曰‘不從君者為大戮’,臣敢忘其死而叛其君,以煩司寇。” 對這段話分析錯誤的是:()
A.本段文字中,君有時指晉國國君,有時卻指欒氏 B.這一事件反映了西周宗法體系和新興的王法制度兩種價值觀的沖突 C.辛俞強調(diào)自己的行為正是遵從“君之明令”,表明他追隨欒氏出行其實是不得已 D.在范宣子發(fā)布的政令中,其實是默認只有國君才可以稱君的
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并有爭心,以征于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矣。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于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并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 對這段話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A.這一觀點認為法律頒布將導致人民不害怕統(tǒng)治者 B.這一觀點認為法律頒布將導致人民道德敗壞 C.這一觀點認為法律頒布將導致國家滅亡 D.這一觀點認為應該完善法律,避免讓人民利用法律來反對貴族 E.這是一種貴族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