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要成功地精簡一個公司行政機構的層次,其難度常被比喻為教會一只大象跳舞。但是,惠普公司曾經的首席執(zhí)行官約翰·A·楊卻在自己的任期內大刀闊斧地推行組織結構改革。在20世紀90年代初,楊開始認識到公司的多層級機構導致決策遲緩,公司對市場反饋緩慢。他聽說,公司在開發(fā)一組高速計算機工作站時,因為在技術決策問題上無休止地開會,結果是開發(fā)進程延期了一年多。惠普公司原先為促進各工作小組之間的溝通和更:好地評估各項決策而設立的38個內部委員會出現(xiàn)了為給公司開發(fā)出的第一代計算機軟件取個名字,用了9個委員會,近100個人討論了7個月時間。楊決心改革公司的這種多層次結構,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他取消了公司的委員會機構設。他將計算機業(yè)務劃分為自治的兩個集團:一個集團經營通過代理商銷售的個人微機、打印機和其他產品業(yè)務;另一集團負責向大客戶推銷計算機工作站和小型機。他還將公司集中的銷售力量一分為二,使每個計算機集團擁有自己的銷售和營銷隊伍。結果是這樣的,一位現(xiàn)在只要與3個委員會而不是38個委員會打交道的總經理評論說:“我們正在做更多的生意,正在以更少的人將產品更快地送出去?!被萜展镜募径壤麧櫾黾恿?9%。你認為能實現(xiàn)這一變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