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兩部對政治民主化進程產生巨大積極影響的憲法。據(jù)此回答:兩部憲法的性質各是什么?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5.問答題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危難的時局中,中國人艱難地實踐著社會轉型。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張之洞說:“西法最善者,上下議院相互維持之法也。中國民智未開……下議院此時斷不可設,若上議院則可仿行。”(歐洲議會制度常例,下議院為平民院,上議院為貴族院。)
材料二: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間.《申報》直接涉及革命黨人活動的新聞僅僅只有3則:《亂首被獲》、《拿獲華興會匪要電》、《又獲華興同仇各余黨》。
——朱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
材料三: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其中一條標語是“中華民民萬歲”……在《共和國大總統(tǒng)履任祝詞》的最后寫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轂我蒸民,振興實業(yè)。四萬萬眾,人足家給。軼美駕歐,揚我國力。”
——根據(jù)《申報的興衰》和《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整理
材料四:20世紀早期,陳獨秀認為:“近代歐洲之所以優(yōu)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之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
材料五:胡繩、雷頤、高力克等學者認為:五四精神是一種不屈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材料六:大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熱播以來,引起觀眾的反響。《復興之路》圍繞千年巨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等六大主題,反映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開國大典揭開了新的篇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由此進入了新紀元。

結合新中國成立后前期(1949年——1956年)的重大舉措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如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辟“新紀元”的?

最新試題

除革命黨、諮議局、普通民眾之外,清廷軍隊,甚至是袁世凱的北洋部隊,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舉動。1911年12月10日,清朝駐荷蘭國代辦章申在給內閣的電報中說,“和(荷)報稱……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國建立共和國)”。這表明()

題型:單項選擇題

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評論,正確的是()①體現(xiàn)了啟蒙思想家的學說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憲法③體現(xiàn)了孟德斯鳩的政治主張④規(guī)定了總統(tǒng)制政體⑤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

題型:單項選擇題

孫中山在《制定建國大綱宣言》中說:“試觀元年臨時約法頒布以后,反革命勢力不惟不因以消滅,反得憑藉之以肆其惡,終且臨時約法而毀之,而大多數(shù)人民對于臨時約法,初未曾計及于本身利害何若,聞有毀法者不加怒,聞有護法者亦不加喜?!庇刹牧峡芍瑢O中山認為()

題型:單項選擇題

下圖是1921年孫中山在《五權憲法》中為中國設計的政治構架圖:該政治構架的設計()①體現(xiàn)了“主權在民”的思想主張②反映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③借鑒了近代美國民主政治的構想④體現(xiàn)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題型:單項選擇題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中說到:“辛亥革命時期的人文思潮……雖然有對人的價值的發(fā)現(xiàn),但它的靈魂不是對個人理性的高揚,而是將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與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解放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一特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有學者認為:“它的意義不同于中國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也不僅僅局限于趕跑了一個皇帝,而是從根本上動搖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信仰……”這位學者所說的“它”是指()

題型:單項選擇題

2012年3月11日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100周年紀念日,南京各界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活動,紀念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這一里程碑。對此認識不正確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1924年8月孫中山指出“我們國民黨的民生主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上的財源弄到平均,不過辦法不同”。當時孫中山所提的“辦法”主要是指()

題型:單項選擇題

表明袁世凱已將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破壞殆盡,中華民國名存實亡的歷史事件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下表是1911年部分省在革命黨人領導下較早舉行起義并最終宣布獨立的情況。對其分析正確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