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下面是某位教師關于"酚的性質(zhì)和應用"的教學片段。
【引入】通過前面幾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知道:醇是鏈烴的羥基衍生物,其結構特點是羥基與鏈烴基直接相連接。
【設問】羥基與苯基直接相連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講解】請同學們比較黑板上這幾種有機物的結構簡式,總結醇、酚的結構特點。
【小結】羥基與苯基直接相連接的化合物是酚類。苯酚是最簡單的酚。
【師】引導學生看P71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尋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活動與探究】
(實驗1)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tài),聞一聞苯酚的氣味
生:觀察,并聞藥品的氣味。有的同學提出疑問:"我觀察到藥品有一點紅色?"并討論。
師:苯酚部分被氧化時會呈紅色。
追問:那苯酚應如何保存呢?
生:隔絕空氣,密封保存。
(實驗2)在試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漸加入苯酚晶體,不斷振蕩試管。繼續(xù)向上述試管中加入苯酚晶體至有較多晶體不溶解,不斷振蕩試管,靜置片刻。(提醒同學實驗過程中接觸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現(xiàn)情況的處理方法)
(實驗3)將上述試管放在水浴中加熱。從熱水浴中拿出試管,冷卻靜置。
師:清洗內(nèi)壁沾有苯酚的試管用熱水還是冷水?為什么?
生:用高于65℃的熱水,因為苯酚能與高于65℃的熱水互溶。
(實驗4)將苯酚晶體分別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與實驗2作比較。
【小結】無色晶體,有特殊氣味。常溫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65℃時與水任意比互溶。易溶于有機溶劑中。
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問題:
(1)試評價此教學片段的導入。
(2)試說明實驗教學的意義。
某教師在考試中設計了下列試題,部分學生的考試結果如下:
【試題】在KClO3+6HCl=KCl+3Cl2↑+3H2O反應中,當生成0.5molCl2時,氧化產(chǎn)物和還原產(chǎn)物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A.6:1
B.5:1
C.1:3
D.1:5
【考試結果】部分學生按下述思路解題而錯選答案A或C。
由于反應過程中KCO3得到6個電子被還原,而HCl失去一個電子被氧化,因此,氧化產(chǎn)物和還原產(chǎn)物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6:1,選擇A;或者由于反應過程中KClO3得到電子還原為KCl(還原產(chǎn)物),而HCl失去電子被氧化為Cl3氧化產(chǎn)物),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得到氧化產(chǎn)物和還原產(chǎn)物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3,選擇C。
試根據(jù)上述解題過程及考試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本題正確答案為____,解題思路是____。
(2)分析學生解題錯誤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有不少化學教師做"口含玻璃管對包裹了過氧化鈉的棉花吹氣,棉花燃燒"的實驗,從而說明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
實驗過程:
(1)在一個500mL的燒杯里粘一段蠟燭頭,再倒放一只50mL的小燒杯,小燒杯上放一片鐵片,防止棉花燃燒把小燒杯燒裂,點燃蠟燭,把包了過氧化鈉固體的棉花放在小燒杯上,用沉浮式氣體發(fā)生器制取二氧化碳(如圖1所示),隨著二氧化碳向大燒杯里注入,我們會看到燃燒的蠟燭首先熄滅,片刻后棉花燃燒起來。
(2)在大燒杯里也作如圖1的準備,沉浮式氣體發(fā)生器的配重盒里放入濃硫酸(如圖2所示),讓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通過濃硫酸干燥后再注入大燒杯,我們會看到燃燒的蠟燭首先熄滅,而棉花不能燃燒。
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兩組實驗,可以看出實驗成功(棉花燃燒)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2)試說明在進行演示實驗教學時應注意哪些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