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材料:某教師關于“DNA分子的結構”的教學設計思路如下:(1)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犯罪分子逃亡幾年后,經過DNA鑒定可以確定犯罪分子,為什么通過DNA能確定身份?(2)出示資料,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前人的哪些經驗和科學成果?這對你理解生物科學的發(fā)展有什么啟示?問題2:他們在建構模型的過程中出現(xiàn)過哪些錯誤?他們是如何對待和糾正這些錯誤的?問題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他們發(fā)現(xiàn)DNA雙螺旋結構的過程,作為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學界傳為佳話。他們的這種工作方式給予你哪些啟示?其對DNA分子結構具有什么意義?(3)出示課本的結構模式圖,引導學生讀取圖中的信息,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1:觀察并回答DNA是由幾條鏈構成的?這兩條鏈的位置關系如何?它們的方向一致嗎?它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問題2: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質構成?分別位于DNA的什么部位?問題3:什么是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堿基位于DNA的什么位置?問題4:脫氧核苷酸的三個組成成分怎樣連接?脫氧核苷酸間又是如何連接的?(4)模型建構,四人小組自備材料合作構建模型,組內、組間合作與交流,及時反饋學習效果,引證所學概念,并引發(fā)新的問題探究。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1:發(fā)現(xiàn)組員出錯時有什么感受?你對你們的成功(不成功)的經驗有什么感想?問題2:每個小組的DNA相同嗎?DNA之間的差異主要在哪里?問題3:大家的組裝方式有什么不同嗎?問題4:你覺得細胞在形成新的DNA分子時會以哪種方式進行?問題:(1)圍繞上述材料內容,談談該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目的與作用。(2)材料中提到的建構DNA雙螺旋模型,屬于哪一種模型?請結合高中生物教材內容,列舉兩種同類型的模型實例。
答案:
(1)第一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設置懸念的方式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同時幫助學生形成DNA分子結構的初步印象。第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