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閱讀綜合性學習《腳踏一方土》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師:請同學們跟著老師用心寫兩個字“母親”,我們把什么人稱作“母親”呢?生:把生我的媽媽稱作“母親”。生: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人。師:那有時我們還把什么比作母親呢?生:祖國、土地、黃河、地球、老師等。師:大家說得對,我們把土地、祖國也稱作“母親”,因為它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們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們所有炎黃子孫共同的母親。母親給予我們最多的是什么呢?生:關心、照顧、呵護和愛。師:同學們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們也應該以“愛”回報母親。讓我們一起來聽聽50年代人們表達對祖國大地的熱愛和贊美的歌曲--《南泥灣》。(播放音頻《南泥灣》)師:歌曲中作曲家對祖國大地的了解才使他譜出了這么優(yōu)秀的歌曲。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祖國大地,了解祖國土地,并表達我們對它的愛。(多媒體顯示圖片--我國的土地現(xiàn)狀,學生看圖討論)請結合案例評析該教師課堂導入的優(yōu)點(說出兩點即可)。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問答題閱讀下面的作文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師:接下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位老師的演示,看完之后然后用一句話描寫這種現(xiàn)象。并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教師演示:教師手拿一枚硬幣,硬幣從手中滑落,掉到講桌上后又掉到地上)師:有哪位同學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寫的句子?生:有一枚硬幣從老師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生:有一枚硬幣從老師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講桌上,然后又像一個小精靈叮叮當當地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畫了一個優(yōu)美的圓弧后平靜地躺在那兒。師:請大家小組討論,以上同學寫的句子中你認為哪一句寫得最好?原因是什么?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內容.說說增加了哪些內容?(小組代表回答問題)生:我認為第二句好。第二句不僅寫出了硬幣從哪兒掉下來,更寫出了老師的手,硬幣掉到地上的響聲,還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硬幣的姿態(tài),寫出了情感。師:這位同學說得不錯。在前面老師的追問以及討論中,大家將一個簡單的句子逐步擴充,最終使句子完整、生動、形象,我們不妨給它取名“步步追問”。用這個方法可以把內容寫得具體一些。但是同學們想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問,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們不能去演示,只能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去解決,使情節(jié)更合理,我們不妨叫它“想象延伸”。如“綠色”你可以想到什么?生:由“綠色”想象到:“水、植物、春天、軍人、生命、和平、希望、朝氣、青春……”。師:對了,將大家想到的連成一段話,就會成為一幅美麗的圖畫。那大家再想想我們每天生活在祖國溫暖的懷抱之中,生活在親人、老師、同學的關愛之中,生活在親情之中,其樂融融。要我們去刻畫一個人物的肖像,上面兩種方法是否可行?顯然以上兩種方法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對一個人的某一部位,某個方面進行精細的描繪,才能表現(xiàn)出這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我們不妨叫它“局部雕刻”。(舉例:《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請對教師引導學生作文寫作具體化的過程與特點作簡要分析。
3.問答題閱讀某教師《蘇幕遮.懷舊》的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師生集體背誦《長亭送別》中“端正好”曲(完畢))師:《長亭送別》中“端正好”一曲很好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把張生和鶯鶯的臨別場面寫得凄美傷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一詞,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師提問,學生回答作者簡介)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進入范仲淹的世界,首先我們來聽一段名家的誦讀和賞析。(放錄音總長三分鐘,一分鐘誦讀,兩分鐘名家鑒賞點評)生:(認真聽,紛紛點頭感嘆名家誦讀精彩)師:名家的誦讀非常精彩,下面我們來集體朗讀。生:(集體讀,完畢)師:好,課前大家都預習了這首詞,有了大概了解,下面我們具體鑒賞,詞的上片寫什么?生:(集體回答)寫景。師:那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景色呢?(學生沉默)師:(追問)上片寫了幾幅畫面,什么特點?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學生沉默)師:(投影三張秋景圖片)生:(注視投影圖片,由沉默到小聲議論)師:什么樣景色,有何特點?生1:天空碧藍,秋高氣爽。生2: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間色彩斑斕,天空晴朗,黃葉滿地。生3:遠處水天相接,而且云霧繚繞,景色優(yōu)美。師:(總結)很好,大家看得非常細致……請指出這位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簡要解析。
5.問答題閱讀下面的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教師出示下面幾句詩,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字詞,并說出好在何處。①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②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③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④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要求各小組采取合作的方式,推舉發(fā)言人參加課堂交流)生1:我認為第一句中寫的好的是“喧”和“動”,他們分別寫出了竹林中和荷塘里的人們的活動場景。翠竹林里,歡樂的洗衣姑娘回家了,青蓮水中,勤勞的捕魚漢子返航了。生2:明明是“浣女”喧,而作者卻說是“竹喧”,這是因為“浣女”們在竹林中,被竹林所隱沒。作者不直接寫“漁舟”,而先寫蓮葉分拔的場景,這是因為漁舟為蓮葉所遮蔽,這樣寫更有詩意。師:詩人這樣描寫一幅美好的生活圖景,表達了什么感情?生:表達了詩人追求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也有遠離官場的意圖。師:后一點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為詩中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師:很好,同學們體會得很到位。通過品味語言,我們不但可以知道詩中描寫了什么,還能體會到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所以,語言對詩歌來說非常重要。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表現(xiàn)出了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