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務杠桿看“大馬不死”的神話韓國大宇集團與1967年有金宇中創(chuàng)建,初創(chuàng)時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
的生產和出口。20世紀70年代側重發(fā)展化學工業(yè),80年代后向汽車、電子和重工業(yè)領域投資,并參與國外資源的開發(fā),經營范圍包括外貿、造船、重型裝備、汽車、電子、通信、建筑、化工、金融等,有系列公司29個,國外分公司有30多個。大宇集團曾經是僅次于現代集團的韓國第二大企業(yè),世界20家大企業(yè)之一,資產達650億美元。在一代人的心目中,金宇中及其大宇是韓國的象征。然而迅速發(fā)展的背后,大宇背負了高額的債務。大宇集團在政府政策和銀行信貸的支持下,走上了一條“舉債經營”之路。大宇集團試圖通過大規(guī)模舉債,達到大規(guī)模擴張的目的,最后實現“市場占有率至上”的目標。而舉債經營能否給企業(yè)帶來積極效應,關鍵在于兩條:一是資金的利用效果如何,二是資金的收回速度快慢。當資金得到充分利用,總資產利潤率大于利率時,舉債可以提高企業(yè)的盈利水平。資金投入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能夠及早產生效應并收回所投入資金,則到期債券本息的償付就有保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大宇集團已經呈現出經營上的困難,其銷售額和利潤均達不到預期目的,而與此同時,債務金融機構又開始收回短期貸款,政府也再無力給它更多支持。1999年,資不抵債,經營不善的大宇集團不得不走上破產清算這一步。2000年12月,大宇汽車亦宣告破產。那么,大宇集團為什么會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