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一種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對人類的貢獻明顯地高于火。除了人類,沒有其他任何一種動物可以利用火,更不要說掌握制造火的技能。說人類是使用火的動物,要比說人類是使用工具的動物更合理。何況火對人類的改變,很可能還遠遠沒有被我們充分認識。
學者們至今不能確定,人類何時開始利用火。不容置疑的是,火對遠古時代人類溫飽的無與倫比的貢獻。它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軟化某些植物的纖維,從而拓寬了人類的食譜,并改善了人類的消化。又因為燒烤后的食物便于儲存,從而以擺脫迅速腐敗的方式,增加了人類的食物。它讓人類前所未有地體會到美味。它還助長了人類飲食方式的分化?;鹪?ldquo;溫”上對人類的影響,很可能比它對“飽”的影響更復雜。它拓寬了人類的生存地,很可能人類從熱帶走向溫帶是依賴火的幫助。它幫助人類深度休息和松弛身心。因為火對人類的影響深刻巨大,對于一直不曾利用火的人來說,沒有也罷,但是享受過了火的人,就再也不能忍受沒有火的生存。
人工取火是難度極高的門檻??邕^這一門檻前的漫長歲月里,保存火種,以及丟失了火種后如何從擁有火種的人群那里重新獲取,成為至關重要的事情。持久地、日復一日地維持火種,所需燃料是巨量的。灌木、草不能帶來持久燃燒的火。那時的人類還沒有刀斧,不能砍伐喬木,只能撿拾干枯的落木。而隨著消耗,撿拾的距離將越來越遠,負擔越來越大。因此,維持火種的單位只能是部落。
考古發(fā)掘中,洞穴是發(fā)現(xiàn)原始人使用火的遺跡的主要地點。于是有人認為,洞穴居住是當時人類的生存方式。學者雄辯地反駁了這種認識。原因其實很簡單:洞穴是物質(zhì)環(huán)境中極具隨機性的地貌。食物源和新鮮水源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卻未必在洞穴附近。在絕大多數(shù)動物的生存策略中,都看不到犧牲第一要素去遷就洞穴的習慣性選擇。地下動物的洞穴往往是自挖的。北極熊在冰雪上為自己挖洞過冬。其他熊的洞穴選擇也是隨機的,利用樹洞、山洞等等。何況那是冬眠,不是日日覓食的溫暖季節(jié)。原始人要跟著食物源跋涉、遷徙,不會定居于附近缺水少食的山洞。那為什么山洞中屢屢發(fā)現(xiàn)火的遺跡?只能有一個解釋,那里是他們保存火種的專門場所。在不避風雨的露天場所保存火種太過冒險,且更消耗木材。這是人類使用火不久就可以完成的認識。于是,當保存火種的山洞距離食物源、水源較近時,山洞尚可兼作部落聚會的場所,當山洞距離食物源、水源較遠時,山洞就只能充當火種保存地。而為了降低因看管人能力低下而導致火種熄滅的概率,乃至一次次失敗經(jīng)驗的吸取,都會導致專職保存火種者的產(chǎn)生。很可能是這樁當時最緊要的事情,造就了人類社會中的第一次專業(yè)分工。
火的恩澤無邊。享受過又失去了火種的部落的唯此為大的事情,就是尋找火種。等待天火的概率小到難以期待。在跨過人工取火的門檻之前,到其他部落找火,幾乎是唯一的選擇。找到了有火的部落,如何獲得火種呢?
一開始,人們唯一的手段就是搶奪?;鸱N的保衛(wèi)與搶奪,一定是部落間演繹了千萬年的曲目。精心和殊死的保護,使得搶奪的門檻大大提升。而求火的欲望愈強,遂只好跌跌撞撞地摸索另外的途徑。
A.只有人類可以利用火,掌握制造火的技能。
B.人類何時開始利用火。學者們不可能確定。
C.跨過人工取火這一門檻前的歲月非常漫長。
D.人類生存的第一要素是食物源和新鮮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