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辛亥革命使中國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與以往的一切暴力革命不同,辛亥革命從一開始就把革命的目的指向摧毀以皇權為代表的封建專制制度,然后按照新的理論框架重構國家體制。辛亥革命勝利后,在同盟會的帶動和影響下,不同的階級或階層紛紛創(chuàng)立政黨。政黨政治的出現(xiàn)直接與封建專制主義相對立,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國民的民主意識,激發(fā)了國民的參政積極性。由辛亥革命開啟的中國政黨政治格局,在客觀上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國家組織結構,而且對后來制約封建專制政治的蔓延,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發(fā)揮了歷史性作用。
——摘編自關鳳利《辛亥革命對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歷史貢獻及其失敗教訓》
材料二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tǒng)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的地位。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條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辛亥革命對于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但辛亥革命在經濟上,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引向了近代化的發(fā)展道路,在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也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掃除舊時代的風俗之害。辛亥革命它播撒了民主主義的種子,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
——摘編自胡明概《淺談辛亥革命》
請完成下列要求:

根據(jù)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與以往暴力革命相比所具有的新特點,并概括其對近代中國政治近代化產生的歷史作用。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單項選擇題1911年出籠的“皇族內閣”,激怒了所有被動員起來的政治力量。用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的話叫做“參與爆炸”。士紳們痛恨滿人王朝,但絕對排斥革命。忽然間,只要有人放火,他們是樂于扇風。可見,立憲騙局與辛亥革命之間的關系是()。

A.立憲派與革命派合流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發(fā)生純系立憲失敗后的歷史偶然
C.社會各界的失望與覺悟使革命時機日趨成熟
D.清政府的自救運動沒有防止辛亥革命的發(fā)生

2.單項選擇題有人將辛亥革命后中國的某些變化戲稱為“頭上和腳上的變化”,從社會習俗變遷的角度來看,主要反映的是()。

A.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
B.辛亥革命后中山裝的流行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傳播
D.辛亥革命后國人辦報再掀高潮

5.問答題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沒有不列顛殖民帝國的建立,就沒有后來的英國“工業(yè)帝國”。在英國工業(yè)革命前夕和工業(yè)革命進行的過程中,從廣大殖民地掠奪來的財富的數(shù)量極為龐大驚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用合法手段進行圈地,英國圈地運動持續(xù)了300多年,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大批“自由”的勞動力和鞏固的工業(yè)品國內市場。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工具也實現(xiàn)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17世紀,英國實驗科學研究促使自然科學獲得長足的進展。這些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yè)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摘編自《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九年級上冊第192—193頁
材料二其實早在工業(yè)革命正式亮相前的17世紀,一場科學革命已然捷足先登。這場科學革命肇始于意大利,終結于英國,雙方的杰出代表人物分別是伽利略和牛頓;而扮演歐洲經濟領頭羊角色的國家也隨著這場科學革命主戰(zhàn)場的轉移而發(fā)生改變,英國取代意大利成為領先的經濟體。
——(英)羅伯特·艾倫《近代英國工業(yè)革命揭秘》
材料三英國早在1662年就成立了以促進自然科學為宗旨的倫敦皇家學會,這使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也非?;钴S;1754年成立的“技藝,制造業(yè)及商業(yè)獎勵會”,也大大促進了一系列發(fā)明創(chuàng)造。14世紀英國就有了保護專利的專利權壟斷的法律。
——羅松山《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制度基礎、法制環(huán)境與啟示》

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科技人才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此活躍的原因。

最新試題

《世界文明史》記載“羅馬公民最可貴的特權就是他的身體、財產、權利受法律保護。它在涉訟之時可不受刑罰或粗暴對待,羅馬法最值得贊美的是它保護個人對抗國家?!辈牧媳砻?,羅馬法的價值主要在于()。

題型:單項選擇題

1799年,英國政府出臺了《反結社法》,以強力干預手段來應對日益發(fā)展的勞資沖突。但迫于各方壓力,1824一1825年間,《反結社法》被廢除。促成這種轉變的原因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tǒng)第三天就簽署了退出亞太多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TPP 行政命令被解讀為貿易保護主義。此前泰國、韓國和加拿大也做過類似的事情。這反映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漢書·藝文志》在評價戰(zhàn)國時期的某一學派時說:“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兑住吩弧韧跻悦髁P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題型:單項選擇題

19世70—80年代,清朝外交官郭嵩燾抨擊西方對中國進行侵略“其勢日逼、其患日深”,同時指出“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并呼呼“得其道而順用之,亦足為中國之利”。此思想()。

題型:單項選擇題

“它以充滿激情的藝術形象來表現(xiàn)理想追求、主觀情感和某種社會心理。它的基調是:對新事物的期待、在新事物面前的惶惑、渴望認識新事物的那種煩躁不安的神經質的向往”。材料中的文學形式()。

題型:單項選擇題

朱熹將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階段,八至十五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yǎng)“圣賢壞璞”,十五歲以后為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重點是“教理”。據(jù)此可知()。

題型:單項選擇題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發(fā)展歷程中,議會進行改革,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這是哪一次歷史事件的結果?()

題型:單項選擇題

某教師在講解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展示了《南京條約》的原始條文節(jié)選,提問這些條約內容損害了中國什么權益,最后得出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請問這位教師運用了什么教學方法?()

題型:單項選擇題

“糧、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極度缺乏,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這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反右傾’斗爭的嚴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訓應該認真總結和記取”。為克服這一因難局面,黨和國家()。

題型:單項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