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漂泊雜記》 B.《屐痕處處》 C.《西湖漫拾》 D.《湖上散記》
A.《隔膜》B.《潘先生在難中》C.《火災》D.《倪煥之》
1928年,戴望舒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了《雨巷》,這首詩被認為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受到了葉圣陶等人的極力推薦,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而他也因這首詩而被人盛贊為“雨巷詩人”。這首詩和新月詩人朱湘的《采蓮曲》相比,該詩在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經營上絲毫不遜色,而且由于其情緒的自然流動,而更具別樣的神韻。但戴望舒很快就對這首詩所流露出的傾向進行了反叛,創(chuàng)作出了《我底記憶》這樣的詩作。 對此,你是怎么看的?你更喜歡《雨巷》還是《我底記憶》,為什么?
最新試題
江西詩派所謂的“一祖三宗”中“一祖”指的是唐代詩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出自1976年“四五”運動中北島創(chuàng)作的()一詩。
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高明的南戲()通過男主角蔡伯喈遭遇反映了文人所面對的“忠孝不能兩全”的困境。
明代作家()的雜劇《中山狼》譴責了忘恩負義的行為,為其贏得了文學史上不朽的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