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古時以“泰山”喻岳父,以“伉儷”喻夫婦。對老師稱“子”“夫子”“師”“先生”。 B.臣民稱皇帝為“陛下”,皇帝對臣下表示寵愛時稱臣下為“卿”“愛卿”。 C.古人在稱謂前加個“先”字,表示已經(jīng)死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已死的皇帝為先帝,已死的父親為先考,已死的母親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D.“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堂、令尊等;稱自己的父親時,謙詞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A.閣下是對長輩的尊稱 B.足下是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互相尊敬的稱呼 C.內子用于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D.“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
A.我國古代科舉制度每三年舉行一次全省的考試,叫“鄉(xiāng)試”。鄉(xiāng)試中舉,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亞元”。 B.唐代杜牧《贈別》詩中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的詩句,后來人們稱女子十三四歲年紀為“豆蔻年華”。 C.對聯(lián)——漢語特有的文學形式,通常用毛筆豎著寫。貼掛時,上聯(lián)居右,下聯(lián)居左。 D.令,敬辭,用于對方的親屬或有關系的人,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