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苗期
B、蕾期
C、花鈴期
D、吐絮期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110。
B、120。
C、130。
D、100。
A、苗期
B、蕾期
C、吐絮期
D、花鈴期
A、白色濃密絮狀物。
B、鼠尾狀維管束。
C、病部腫大。
D、病部凹陷。
A、有隔膜。
B、生長繁茂,呈白色棉絮狀。
C、菌絲無色。
D、多核。
A、種植抗病品種
B、噴施縮節(jié)胺
C、實行水旱輪作
D、中耕松土,增強根系活力
最新試題
二水及以后:高頻率6~8d、小灌量20~27m3,易高產。
棉花():根據其危害位置的不同,也可以用不同的專門名稱來分別細指。苗期有青枯型、黃化型、黃色網紋型、皺縮型、紅葉型等;蕾期有皺縮型、半邊黃化型、枯斑型、頂枯型、光稈型等。
下列對棉花根系生長特點描述正確的是()。
蚜蟲的排泄物為含糖量很高的蜜露,這能吸引一種個體較小的黃蟻來取食。而這種小黃蟻為了能與棉蚜長期合作,反過來常常幫棉蚜驅趕棉蚜七星瓢蟲等天敵。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
脫葉劑藥效在日最低氣溫12℃以上、日平均氣溫16℃以上正常發(fā)揮,氣溫越低越不利于脫葉劑藥效的發(fā)揮;催熟劑(乙烯利)在20℃以上可刺激棉株產生并釋放大量乙烯,促進棉桃開裂及吐絮,低于20℃不利于催熟劑(乙烯利)藥效正常發(fā)揮。未來6-10d不得低于()℃。
已經出現大小苗的棉田不可以使用縮節(jié)胺控制棉苗生長,否則大苗更大,小苗更小。
枯萎病的發(fā)生與溫濕度密切相關,地溫20℃左右開始出現癥狀,地溫上升到25~28℃出現發(fā)病高峰,地溫高于33℃時,病菌的生長發(fā)育受抑或出現暫時(),進入秋季,地溫降至25℃左右時,又會出現第二次發(fā)病高峰。
縮節(jié)胺雖然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棉花的生長發(fā)育,塑造理想株型,改善棉田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棉花產量和品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當使用劑量超過該品種、該生育階段正常劑量的2倍以上時,就可能產生藥害。
枯萎病是由下向上發(fā)展,也可沿頂端向下發(fā)展形成“頂枯癥”;黃萎病的癥狀是自下而上逐漸向上發(fā)展,一般不形成頂枯。
“寬早優(yōu)”的種植模式較“矮密早”有哪些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