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著在陶瓷制品表面的類玻璃薄層。
經(jīng)高溫燒成后構(gòu)成陶瓷制品的非釉、非化妝土部分。
最新試題
明代后期(1506年-1644年)宜興生產(chǎn)的()也嶄露頭角,風糜一時,與日用陶和紫砂器并列為宜興陶業(yè)中的三大品種。宜興作為“陶都”的歷史地位亦奠定于此時期。
造型為功能服務(wù),如盆、盒、扁壹稱“俯式”造型,立面上作變化;瓶、罐、鼎、壺則稱“立式”造型,在平面上作變化。
明代以來,()已形成全國制瓷中心,產(chǎn)量最多,規(guī)模也最大。
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反映了唐代()釉色的特點。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錄》中評價元暢的紫砂壺作品“栗色暗暗,如古金鐵,敦寵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