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東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
A.隋朝和唐朝
B.北宋和南宋
C.契丹和遼
D.后金和清朝
A.豪強大戶
B.藩鎮(zhèn)勢力
C.宗教勢力
D.一般地主
1895年有人題聯于京師城門: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反映的史實是()
①慈禧萬壽慶典
②《馬關條約》簽訂
③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
④公車上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A.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B.使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到內地
C.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D.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
![](https://static.ppkao.com/ppmg/img/appqrcode.png)
最新試題
下圖描繪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亞胡旋舞?!暗撋胶跃邸薄百F妃胡旋迷君心”的詩句也透露出這種舞蹈在當年的風摩。材料可以反映唐朝()
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在詩詞作品中廣為出現。蘇軾詞中“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描繪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
中國文字載體的演變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陶器,商周的甲骨及青銅器,到東周與秦漢的簡帛,再到兩漢的紙。由此可知千古絕作《史記》的撰寫載體是()
小歷圍繞某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梳理了以下內容。他研究的主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
下圖為收藏于博物館的“孔子問道于老子”畫像石拓片。該畫像反映了()
魏晉時期,從蒙古草原遷居山西的匈奴人,為適應山西自然、社會環(huán)境,逐步由游牧轉入農耕生活,并發(fā)展冶鐵、制陶等手工業(yè)。據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在黃河流域磁山遺址發(fā)掘的文化層(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間)中,發(fā)現了數以百計的窖穴,其中很多客穴底部有糧食堆積的痕跡,另外還有石鏟、石白、石杵和圓形肉碗等。據此推測,這一文化層()
如圖是上海博物館館藏“商鞅方升”,青銅質地,為長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積202.15毫升,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銘文。記載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頒布標準計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據此判斷該文物最重要的歷史價值是()
“周瑜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識破這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并巧妙地利用天氣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備齊了十萬支箭,立下奇功?!迸c材料描述有關的戰(zhàn)役是()
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上述成就主要得益于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