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最新試題
關于速度、加速度、合力間的關系,正確的是()
河寬425m,船在靜水中速度為5m/s,水流速度是3m/s,則船過河的最短時間()
力F1單獨作用于某物體時產(chǎn)生的加速度是3m/s2,力F2單獨作用于此物體時產(chǎn)生的加速度是4m/s2,兩力同時作用于此物體時產(chǎn)生的加速度不可能是()
案例:在初中物理課上,李老師講授摩擦力這節(jié)課的一個教學片段如下。李老師:同學們,大家都玩過滑冰吧,你們是不是發(fā)現(xiàn)在普通的柏油路上要比在冰上行走要容易的多,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甲同學:冰上的摩擦力太小,不利于行走。李老師:很好!請坐。乙同學小聲說:那為什么穿上溜冰鞋就走得很快,那不是摩擦力更小了嗎?李老師:好好聽課,不要起哄!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摩擦力。問題:(1)指出上面教學片段中,教師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并說明理由。(2)針對上述教學片段中存在的問題,給出改進后的教學思路。
下面是某老師在初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一課的教學片段。師:牛頓第二定律的內(nèi)容是什么?生: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師: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頓第一定律了。師:嗯,不錯。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狀態(tài)。問題:(1)指出該教師的不足之處。(2)設計一個教學片段改正教師的問題。
關于靜摩擦力的說法下列正確的是()
材料一:《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液體壓強的內(nèi)容要求是:"通過實驗了解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材料二:小明做"研究液體的壓強"實驗時得到的幾組數(shù)據(jù)如下表:材料三:教學對象為初中二年級學生,已學過壓強等方面的知識。任務:(1)請設計一個引出液體壓強產(chǎn)生原因的教學方案并簡要說明設計的意圖。(2)根據(jù)上述材料,完成"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習內(nèi)容的教學設計,其中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
材料一:在一次偶然的課堂上,我正帶領學生復習動能勢能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時,忽然間從外面飛進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點的思考,頃刻間,教室炸開了鍋,立刻沸騰起來,“怎么辦?”看著他們的神情,看著燕子不停地上下穿梭,不停地煽動翅膀,我靈機一動,對著這些可愛的學生以及這個不速之客,說:“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我們的實驗,看看它在運動過程中,有什么能量轉(zhuǎn)化?還有哪些物理知識?”“什么,老師,您?”正在詫異的同時,燕子終于找到了通路,飛向了外面的世界。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回顧著剛才眼睛所看到的“實驗”,爭先恐后地回答:燕子在向上飛時,動能減少,勢能增加;在向下飛時,動能增加,勢能減少,它不停地煽動翅膀可能跟頻率有關,也可能與力的平衡有關……材料二:在“運動的描述”中有幾個基本的概念--運動、靜止、位置、參照物,對于枯燥的概念,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問題情境:教師引入“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睜I造詩情畫意的氛圍,從而提出:“是山動還是船行?”詩人為什么會產(chǎn)生如此矛盾的感覺?如果詩人置身于“滿眼風波多閃爍”的意境中時,他忘記了自己是在隨水流而前進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對面的山朝他走來;當詩人又感到“山?jīng)]動,是船行”時,又是什么樣的狀況呢?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結(jié)合案例,談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2)對第二則材料進行點評。
一小球自地面上方某高度處自由下落,測得小球在最后1s內(nèi)的位移是35m,不計空氣阻力,g取10m/s2,則()
一質(zhì)點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它在第10s內(nèi)的位移為19m,則其加速度大小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