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羅斯福新政》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政府開展大規(guī)模的救濟工作,通過了《社會保障法》,采取社會保障措施,對失業(yè)者、老人和殘廢者給予一定的保險金,以使他們在失業(yè)或生活無助時能夠渡過難關。政府還舉行了許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的就業(yè)機會。
材料二歐洲的社會福利水平普遍較高,德國更是以高福利聞名。一名叫漢斯的德國公民,現(xiàn)年56歲,長期失業(yè)。一家5口,每月可從社會保障局領到1255歐元的生活費,750歐元的房租和醫(yī)療健康保險均由政府支付。如果加在一起這個家庭每月的實際收入超過2000歐元。目前,德國職工的月平均工資是2800歐元。況且每年換季時,領取救濟金的人還能再得到幾百歐元的服裝補貼。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難,可以申請額外資助。記者在社會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請實物的項目:結婚戒指51歐元,洗衣機306歐元,廚房用品161歐元,煤氣灶397歐元等。大多數(shù)家庭在拿到現(xiàn)金救濟后還會再申請實物救濟。
材料三《24年不工作卻活得滋潤》據(jù)《泰晤士報》和法國《解放報》報道,法國44歲男子提爾里24年來從未工作過一天,但他卻靠著政府的福利救濟一直過著神仙般的滋潤生活。令人驚訝的是,“超級懶蟲”提爾里日前竟不知羞恥地出版自傳《我,職業(yè)求職者提爾里》,披露他的“懶蟲秘訣”。此書剛一出版立即成為暢銷書,并在法國引發(fā)爭議。
材料四二次大戰(zhàn)后,西歐各國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下,紛紛建立起“福利國家”。各國實行的社會保障大體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一是社會保障,對年老、患病、失業(yè)者提供補助。這是社會保障的最基本內(nèi)容。二是社會救濟,對貧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會工作,對教育等社會事業(yè)提供支持,居民得到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說,得到“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對溫飽問題的擔憂,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術革命的開展、生產(chǎn)發(fā)展、物質(zhì)豐富分不開的。
材料五里根政府上臺后,以供應學派的理論為指導,主張削減政府開支……為此要求政府、企業(yè)主和雇主三者共同承擔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并鼓勵私人企業(yè)投資保障行業(yè),提倡由“福利國家”過渡為“福利社會”。

(1)比較材料二與材料一的信息,說明二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較以往有何特點?
(2)有人認為“福利只是養(yǎng)懶漢,中國不應建設福利國家”。請結合材料三談談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3)依據(jù)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里根政府減少社會福利開支的歷史背景和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的新特點。
(4)從社會公正的立場出發(fā),就在如何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同時兼顧公平和效率,趨利避害,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案: (1)特點:①從單一的社會救濟發(fā)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②福利種類繁多。③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2)高...
題目列表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茍有新民(指經(jīng)過思想啟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權利責任意識的新國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非爾者,則雖今日變一法,明日易一人,東涂西抹,學步效顰,吾未見其能濟也。--梁啟超《新民說》(1902年) 材料二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謹陳六義……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陳獨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國民之德知,俾之脫胎換骨,滌蕩其染于專制時代之余毒,他者吾無望矣,唯在染毒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覺。此……之所以專對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陳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1915年10月)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與“新青年”的原因。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陳獨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體現(xiàn)了怎樣的時代精神?
(3)根據(jù)以上材料,概括梁啟超“新民”理念與陳獨秀“新青年”理念之間的關系。

答案: (1)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失敗使他們意識到,以舊國民、舊心理駕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須通過思想啟蒙改造國人思想和...
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國……國土統(tǒng)一已數(shù)千年矣,中間雖有離析分崩之變,然為時不久復合為一,近世五六百年……從無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國的各省在歷史上向來都是統(tǒng)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統(tǒng)屬的,而且統(tǒng)一之時就是治的,不統(tǒng)一之時就是亂的”“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中;正是這種意識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過去它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
材料二“統(tǒng)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這次革命政府提師北伐,便是要……掃除舊屋(磚)瓦渣滓垃圾之北洋軍閥官僚,以建設新國家”“文不忍南北戰(zhàn)爭、生靈涂炭,對于和議之舉并不反對”“兄弟向來是主張和平統(tǒng)一的人……這次單騎到北京,就是以極誠懇的態(tài)度,去同全國人民謀和平統(tǒng)一”。
材料三“中國人民最惡毒、最強大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帝國主義者本著‘分而治之’的原則,豢養(yǎng)中國軍閥,唆使他們互相混戰(zhàn),各系軍閥也只有依靠帝國主義才能生存”“要軍閥絕種,便要打破串通軍閥來作惡的帝國主義,要打破帝國主義,就必須廢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條約”。以上材料均轉引自《孫中山與近代中國民主革命》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孫中山認為是什么原因使國家統(tǒng)一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近世五六百年……從無分裂之虞”?
(2)據(jù)材料二,孫中山用和平方式爭取國家統(tǒng)一的努力有哪兩次?歸納當時中國政局變化的共同點。
(3)據(jù)材料三,對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問題,孫中山與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張有何共同特點?孫中山逝世后,國共兩黨是怎樣繼承孫中山這一遺志的?其結果如何?

答案: (1)原因:中華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國家統(tǒng)一的意識。對“近世五六百年……從...
微信掃碼免費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