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A、B是兩種不同規(guī)格的產品,其產品結構如圖3-3所示。已知各產品的市場需求量為:A產品9月300件、10月450件、12月500件;B產品9月200件、11月300件;E產品自3月至12月50件;F產品5月200件、10月300件。各產品的庫存量、生產(訂購)批量和周期見表3-4。請根據以上數據編制物料需求計劃。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問答題

家樂福物流選址案例"每次家樂福進入一個新的地方,都只派1個人來開拓市場。進臺灣家樂福只派了1個人,到中國內地也只派了1個人。"9月11日,家樂福的企劃行銷部總監(jiān)羅定中用這句令記者吃驚不已的話做他的開場白。羅定中解釋說,這第一個人就是這個地區(qū)的總經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一位本地人做他的助理。然后,這位空投到市場上的光桿總經理,和他唯一的員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市場調查。他們會仔細地去調查當時其他商店里有哪些本地的商品出售,哪些產品的流通量很大,然后再去與各類供應商談判,決定哪些商品會在將來家樂福店里出現。一個龐大無比的采購鏈,完全從零開始搭建。這種進入市場的方式粗看難以理解,但卻是家樂福在世界各地開店的標準操作手法。這樣做背后的邏輯是,一個國家的生活形態(tài)與另一個國家生活形態(tài)經常是大大不同的。在法國超市到處可見的奶酪,在中國很難找到供應商;在臺灣地區(qū)十分熱銷的檳榔,可能在上海一個都賣不掉。所以,國外家樂福成熟有效的供應鏈,對于以食品為主的本地家樂福來說其實意義不大。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當地,從當地組織采購本地人熟悉的產品。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后,短時間內家樂福便在相距甚遠的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開出了大賣場,就是因為他們各自獨立地發(fā)展出自己的供應商網絡。根據家樂福自己的統計,從中國本地購買的商品占了商場里所有商品的95%以上,僅2000年采購金額就達15億美元。除了已有的上海、廣東、浙江、福建以及膠東半島等各地的采購網絡,家樂福還分別在中國的北京、天津、大連、青島、武漢、寧波、廈門、廣州及深圳開設區(qū)域化采購網絡。十字路口的商圈。這個"空降兵"的落點注定是十字路口,因為Canefour的法文意思就是十字路口,而家樂福的選址也不折不扣地體現這一個標準--所有的店都開在了路口,巨大的招牌500m開外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一個投資幾千萬元的店,當然不會是拍腦袋想出的店址,其背后精密和復雜的計算,常令行業(yè)外的人士大吃一驚。根據經典的零售學理論,一個大賣場的選址需要經過幾個方面的詳細測算:第一,就是商圈內的人口消費能力。中國目前并沒有現有的資料可資利用,所以店家不得不借助市場調研公司的力量來收集這方面的數據。有一種做法是以某個原點出發(fā),測算5min的步行距離會到什么地方,然后是10min步行會到什么地方,最后是15min會到什么地方。根據中國的本地特色,還需要測算以自行車出發(fā)的小片、中片和大片半徑,最后是以車行速度來測算小片、中片和大片各覆蓋了什么區(qū)域。如果有自然的分隔線,如一條鐵路線,或是另一個街區(qū)有一個競爭對手,商圈的覆蓋就需要依據這種邊界進行調整。第二,需要對這些區(qū)域進行進一步的細化,計算這片區(qū)域內各個居住小區(qū)的詳盡的人口規(guī)模和特征的調查,計算不同區(qū)域內人口的數量和密度、年齡分布、文化水平、職業(yè)分布、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許多指標。家樂福的做法還會更細致一些,根據這些小區(qū)的遠近程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再劃定重要銷售區(qū)域和普通銷售區(qū)域。第三,就是需要研究這片區(qū)域內的城市交通和周邊的商圈的競爭情況。如果一個未來的店址周圍有許多的公交車,或是道路寬敞,交通方便。那么銷售輻射的半徑就可以大為放大。上海的大賣場都非常聰明,例如,家樂福古北店周圍的公交線路不多,家樂福就干脆自己租用公交車定點在一些固定的小區(qū)間穿行,方便這些離得較遠的小區(qū)居民上門一次性購齊一周的生活用品。當然未來潛在銷售區(qū)域會受到很多競爭對手的擠壓,所以家樂福也會將未來所有的競爭對手計算進去。傳統的商圈分析中,需要計算所有競爭對手的銷售情況,產品線組成和單位面積銷售額等情況,然后將這些估計的數字從總的區(qū)域潛力中減去,未來的銷售潛力就產生了。但是這樣做并沒有考慮到不同對手的競爭實力,所以有些商店在開業(yè)前索性把其他商店的短處摸個透徹,以打分的方法發(fā)現他們的不足之處,如環(huán)境是否清潔、哪類產品的價格比較高、生鮮產品的新鮮程度如何等,然后依據這種精確制導的調研結果進行對策研究。當然一個商圈的調查并不會隨著一個門店的開張而結束。家樂福的一份資料指出,顧客中有60%的顧客年齡在34歲以下,70%是女性,其中有28%的人走路來,45%通過公共汽車而來。所以很明顯,大賣場可以依據這些目標顧客的信息來微調自己的商品線。能體現家樂福用心的是,家樂福在上海的每家店都有小小的不同。在虹橋門店,因為周圍的高收入群體和外國僑民比較多,其中外國僑民占到了家樂福消費群體的40%,所以虹橋店里的外國商品特別多,如各類葡萄酒、各類泥腸、奶酪和橄欖油等,而這都是家樂福為了這些特殊的消費群體特意從國外進口的。南方商場的家樂福因為周圍的居住小區(qū)比較分散,干脆開了一個迷你shoppingmall,在商場里開了一家電影院和麥當勞,增加自己吸引較遠處的人群的力度。青島的家樂福做得更到位,由于顧客中有15%是韓國人,干脆就做了許多韓文招牌。高流轉率與大采購超市零售業(yè)的一個誤區(qū)是,總以為大批量采購壓低成本是大賣場修理其他小超市的法寶,但是這其實只是"果"而非"因"。商品的高流通性才是大賣場真正的法寶。相對而言,大賣場的凈利率非常低,一般來說只有2%~4%,但是大賣場獲利不是靠毛利高而是靠周轉快。大批量采購只是所有商場商品高速流轉的集中體現而已。而體現高流轉率的具體支撐手段,就是實行品類管理,優(yōu)化商品結構。根據沃爾瑪與寶潔的一次合作得出數據,品類管理的效果使銷售額上升32.5%,庫存下降46%,周轉速度提高11%。而家樂福也完全有同樣的管理哲學。據羅定中介紹,家樂福選擇商品的第一項要求就是要有高流轉性。例如,一個商品上了貨架走得不好,家樂福就會把它30cm的貨架展示縮小到20cm。如果銷售數字還是上不去,陳列空間再縮小10cm。如果沒有任何起色,那么寶貴的貨架就會讓出來給其他的商品。家樂福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全部由計算機來完成,對由POS機實時收集上來的數據進行統一的匯總和分析,對每一個產品的實際銷售情況、單位銷售量和毛利率進行嚴密的監(jiān)控。這樣做,使得家樂福的商品結構得到充分的優(yōu)化,完全面向顧客的需求,減少了很多資金的擱置和占用。涉及具體營運的管理,羅定中特意用"Re-tailisDetail"這句簡潔無比的英語來解釋。以生鮮食品為例,流過的每一個過程點都要加一個控制點,從農田里采摘上來,放在車上,放在冷庫里,放到商場貨架上,全都要加以整理剔除和品質控制。然后,生鮮食品放在貨架上被第一批顧客采購了以后,還要進一步的整理。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對一些細節(jié)進行特別的關注。家樂福在這方面發(fā)展出一套非常復雜的程序和規(guī)則。例如,食品進油鍋的時候油溫是多少,切開后肉類保鮮的溫度是多少,多長時間必須要進行一次清理貨架,商品的貼標簽和商品新鮮度的管理,全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用制度以確保自己"新鮮和質量"的賣點不會走樣變形。為了使制度能夠被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員工的培訓也完全是從顧客的角度出發(fā)的,讓他們把自己當成消費者來進行采購,結果當他們看到亂成一團的蔬菜,自己也不愿意買,終于對管理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

問題:
1.家樂福在選擇新的經營地址時,其主要策略是什么?
2.簡述家樂福的管理哲學。
3.企業(yè)選址時要考慮哪些因素?
4.企業(yè)選址常采用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