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第34頁《跳繩》(8和9的加減法)的主題圖上有:1幢教學樓,教學樓邊上有1面五星紅旗和許多樹木,操場上有8個小朋友在跳繩,問題是"說一說"。下面是教師按教材所做的教學片段:
①出示掛圖。
②提問題。
師:看了這幅圖,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我看見了房子。
師:你真棒!
生2:我發(fā)現了紅旗。
生3:我發(fā)現了樹木。
生4:我發(fā)現了小朋友在跳繩。
生5:我發(fā)現了地上有小草。
教師不管學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學的民主。過了5分鐘,教師急忙拋出:"誰能提出有關8的加減法?"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https://static.ppkao.com/ppmg/img/appqrcode.png)
最新試題
某大學將大一新生按英語人學測試成績高低把不同系別、不同班級的學生分成ABCD四個水平不同的英語班,這屬于()
生活是一種教育,只不過是對于內容和知識就好似“沙里淘金”,我們需要從龐大的范圍中去選取有價值的知識和內容;而教學看似簡單許多,它走的是一條認識的捷徑,是會有老師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體現教學過程的()。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陸老師將《環(huán)球旅行去》一課中每個地區(qū)都制作成微課,通過觀看微課讓學生了解每個地區(qū)的特色,使得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陸老師在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時,使用的方法是()。
簡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簡要說明“跑步”的教學重、難點。
請簡述教師課堂上“創(chuàng)設語境”需要考慮的基本要素。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點,設計方程的解與解方程概念部分的教學并簡要說明設計理由。
人類對機械運動的認識,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17世紀牛頓繼承了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牛頓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止,其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而今天,學生在學習這些認識成果時,只需要用幾十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就可以掌握牛頓力學的基本原理。這說明教學認識過程具有()。
請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一個語言運用活動,并說明設計意圖。(要求: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語境,讓學生運用核心句型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語言交際訓練。)
—般而言,把學習成敗歸因于以下哪一因素對學習動機的激勵作用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