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案例分析題】如××礦×立井四層煤,輔西采區(qū),毗鄰日偽時期開采的老空區(qū),根據(jù)古井調(diào)查資料和日偽時期留下的采掘工程平面圖,曾經(jīng)確定了積水范圍并劃出積水線與探水線。當時一直認為這一資料是比較可信的,既有當時老工人的口述記錄,又有圖紙。但當軸西上山向上開拓時,距積水線還有300多米,迎頭即出現(xiàn)了有水象征(沿煤層頂板滲水并掛紅)。當時不少人認為調(diào)查資料應該相信,四層煤頂板是薄層灰?guī)r,古井水量較大,水壓較高,老空水沿灰?guī)r裂隙滲透二三百米是完全可能的。另有一部分人員認為現(xiàn)有出水象征,正因為古井水量大水壓高,這件事必須慎重,于是決定進一步核實資料,對可以提供線索的老人都去訪問一下,結(jié)果其中有一位老人一看日偽時期留下的圖紙就說:“咳!差遠了!這可能是鬼子1943年的圖,1944年這里又曾派人打了半年多的洞子,我就常去這個迎頭,從井口跑到迎頭至少有一里多路?!备鶕?jù)這位老人提供的資料在圖上標定,積水巷道確實離迎頭不遠。立即安鉆探水,僅30余米即透老空,放水近10萬t。當時軸西區(qū)有200余人工作,如果發(fā)生透水,后果不堪設想。這一實例說明了什么?
答案:
古井調(diào)查一定要全面,有多少線索就得訪問多少線索,且要問明被訪對象在現(xiàn)場工作的起迄年月,當時的工種和現(xiàn)場情況,以便分析和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