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語文學習困難兒童的加工速度的研究。
被試的選取:1)采用初中學習適應性測驗(AAT測驗)。在南京市隨機選取3所初中二年級學生,對所有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AAT測驗。剔除無效試卷,根據每個人的得分轉換為等級分數,將學習適應等級在二等或二等以下的作為可疑學習困難學生挑選出來。
2)學習困難篩查測驗。通過AAT測驗選出的學習適應性差的可疑學習困難兒童進入第二層次篩選,由熟悉學生的班主任老師采用《學習困難篩查量表》測評。經過班主任的評定,量表總分<65分的為可疑學習困難兒童。 將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轉換為Z分數,數學分數中等或中等以上,語文考試分數低于25%的確定為語文學習困難兒童。3所初中二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困難檢出率4.1%。
3)瑞文標準智力測驗(SPM)。對選出的28名語文學習困難學生進行瑞文標準智力測驗,將該測驗中標準分數低于50%的2名低智商者剔除。這樣共選取語文學習困難被試26人。隨機選取26名語文和數學考試分數均在25%以上的初二學生確定為控制組。這樣共選取被試52人,平均年齡14.63±0.72歲。
任務設計和實驗程序:所有被試均需完成3項加工速度任務(數字抄寫、字母比較和圓點位置比較)。1)數字抄寫:0~9這10個數字隨機排列在一個10×10的矩陣中。要求被試按順序既快又準確地抄寫一系列隨機排列的數字。
2)字母比較:30對隨機字母串成對排列,長度分別為3、6、9個字母(各有10對)。要求被試比較一系列配對的隨機字母串是否相同。
3)圓點位置比較:30對圓點位置圖形成對排列,黑點位置在正方形中的16個圓點中隨機排列,黑點數由4到8個組成,要求被試盡可能既快又準確地判斷兩個正方形中的黑點位置是否相同。3項任務均記錄被試在30秒內完成的數量,每項任務完成A、B兩套任務。
結果(略)。
自變量:復述次數:五次,一次。
因變量:回憶率
額外變量:記憶水平、學習材料的難度。
自變量:教學方法:新教學方法/舊教學方法
因變量:學生的學習成績
額外變量: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智商水平、前測和后測的試題難度。